全球溫度因為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正在逐漸上升, 引發全球氣候變遷、衝擊生態系統,隨手在網路上搜尋 「全球暖化」、「節能減碳」等關鍵字,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研究文獻,與各國政府、企業正推行的政策與策略,由此可知,節能減碳不只是一種刻不容緩的趨勢,更是國際間的共識。

在節能減碳的推動上,除了國家擬定相應的政策、規劃短中長期目標,或企業積極響應、樹立良好典範外,小至個人也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為環保盡上一分心力,以下分就國家、企業、個人三種不同出發點提出舉例:
國家節能減碳的例子:
在各國政府紛紛加入2050淨零排放的行列後,我國在2021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時宣示,2050淨零轉型成為台灣共同承擔的全球目標,更在2022年3月公布「2050淨零碳排路徑」,規劃並逐步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。
其中許多政策都能對應到個人在日常生活裡節能減碳的方向,例如:能夠購買節能標章的家電,正是有政府在背後推動與補助這項機制;能夠以大眾運輸或腳踏車取代個人交通工具,也是國家持續建設和普及大眾交通工具,並規劃出人行友善的交通環境。
由此可見,國家的政策規劃,是推動節能減碳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。
企業節能減碳的例子:
企業可以說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交集,在配合國家的政策方針上,企業可以以其經濟實力與資源,實現政府鼓勵的方向,例如:著手研發本土電動車。
而除了製造業、工業等傳統產業外,一般企業例如金融業,也能就營運管理及商品上做出改變,達到淨零轉型的目標,好比我們碳權平台就規劃了一系列零碳營運轉型方針,例如:逐步汰換老舊設備,承諾在2030年臺灣所有營業據點,將會100%使用再生能源。
另一方面,在面對員工與企業本體的管理上,即使落實的是簡單的行為,例如:公務車以購買電動車為優先、員工餐廳食材選用當地食材等,也會因其規模與人數,達到極大數量的影響;同時,對外也會展現出企業的良好示範。
個人節能減碳的例子:
在政府的宣導下,生活中有許多已知的節能小常識,例如:隨手關燈、避免使用塑膠袋、冷氣開28度並搭配電扇,都是能隨手落實,並隨著時間積少成多而具影響力的減碳行為。
節能減碳的執行,大至國際社會、小至個人,都有其不同的定位與角色,相較之下,個人能力雖然不大,但在政府與企業的帶動下,簡單的個人行為與思想累積成群眾力量時,就能反過來引領社會風氣,因此在決定做出改變、調整生活習慣時,就是環保愛地球很關鍵的一步。
事實上,從每天起床後到睡覺前的一切日常活動,往往都跟碳排放息息相關,進入我們碳權平台的生活碳足跡計算機測驗就會發現,早晨餐桌上的那一杯牛奶、出門用來代步的那台小型轎車,又或者是到了公司後先開機的那台筆記型電腦,這些大大小小的細節都是累加的碳足跡,同時也是每個人都有跡可循的節能減碳線索。因此在瞭解減碳方法前,不妨先做個小計算瞭解自己,讓接下來的節能減碳行動更加的對症下藥!
節能減碳小撇步,低碳生活好習慣
節能減碳的出發點是追求永續,是人類必須找到與地球長久和諧相處下去的生活模式,因此以長久共存為考量時,實踐環保的方向不會也不應該等同於犧牲生活品質,而是意識到在相同生活水準的前提下,其實我們有更多更節能的選擇,並且願意做出改變。
以下就「飲食」、「用水」、「用電」、「購物」、「行車」的五大日常生活常軌,提出簡單的改變方向,在落實這些方法的過程中,除了能逐步改變生活中的習慣外,也能建立、培養節能減碳的觀念與意識,讓低碳生活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。